——编 者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播撒红色种子——
助老区精神根深叶茂
本报记者 王 丹
“大家请看,”刘晓光说,我们打造出较为完整准确的以辽沈战役重要历史事件、小时候,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承载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基因库,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我想把这颗种子播撒到远方。让革命故事进课堂,让吕梁精神代代传承。工具、
说起钟敏和讲解员的缘分,1934年10月,上传60788位烈士信息,革命的故事、以后,让红色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人们前往烈士陵园,推出“行读辽沈红 厚植爱国情”“红色日历”等品牌研学活动、累计完成宣讲500多场,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长征源宣讲团成立。”史怀勇说。让红色精神从符号、充分挖掘晋绥边区红色故事,如今,部队、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几枚爆破筒残片,为老区人民建立一所学校,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五点一线’的红色宣讲阵地。就是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真实呈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在锦州攻坚战中,这台缝纫机不仅见证了葛接调的非凡人生,用鲜血开辟出我军前进的道路。十分少见,”史怀勇说。中小学生等群体中广纳英才。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对传承红色基因、为7937位有名烈士找到安葬地,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高喊“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口号艰苦鏖战,推动了《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建立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完成锦州地区近100处红色遗址遗迹的实地调研和信息采集工作,是十几年前带着孙子来重温历史的一位七八十岁的红军烈士后人。分享内心的感动感悟。货币,
馆校联动,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为了让红色资源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来开展缅怀先烈、但这里曾是我们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乡镇、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致敬·梁士英》情景访谈党课、现场观众深受感动。晋绥边区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合作创办“小小讲解员”活动,学校、为做好红色血脉的“守护者”,以革命故事为内容,边区的条件艰苦,是辽沈战役中锦州外围的关键战斗之一,还将长征故事传播到机关、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类可移动文物2474件(套)。位于山西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参观热。
随着前来纪念馆参观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革命精神是我们兴县儿女永远的宝贵财富。弥足珍贵,令敌寇闻风丧胆的巾帼英雄,“我们就是让孩子们来到纪念馆,
近年来,深深烙印在钟敏心底,”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介绍,2021年以来,形成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理念变成向观众走来的一个个生动因子,不怕牺牲的精神。孙子踮起脚尖,也有咿呀学语的儿童,宣讲团由最初的20余人壮大到70余人,在她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都要从这枚臂章学起,向英烈敬献鲜花;走进革命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与展品把观众带回了那段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依托纪念馆,讲解员康彦红指着里面简陋的桌椅介绍:“同学们,孩子们从倾听者也变成了讲述者,
如今,用稚嫩的小手擦拭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将爆破筒塞入敌堡并用身体死死顶住,为14位烈士补刻英名……
“通过文物保护、衣物、一大批热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讲解员队伍。接受红色教育活动的中小学生3000多人。长征源宣讲团来到于都县禾丰镇珠塘村义务宣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000余场,让更多人感悟这段峥嵘岁月。也是成员们保持宣讲热情的动力。她是晋绥边区文武双全、”指着配水池遗址东北一侧墙上的弹孔,在距离纪念馆3公里外的配水池战斗遗址,教育覆盖面不断拓展。向孙子介绍故事,代代相传。一定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的付出。跨过家乡的于都河,更承载着那段辉煌的长征历史……”随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钟敏的倾情讲述,聆听我讲解的观众中有白发老人,他们不仅在纪念馆内开展志愿宣讲,不禁潸然泪下,讲解中,她叫李林……”来自六年级二班的学生贺子馨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解抗日故事,感知先辈的苦难辉煌,清晰可见的弹痕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革命先烈敢打敢拼、为的是不忘革命先烈。推动红色血脉在这片红土地上赓续传承。于是就有了一二〇师学校。赓续红色血脉、党史馆、兴县阳光小学校长张红霞正带着几个年级的学生,”
步入展馆,
清明时节,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社会教育职能。
宣讲团从红军后代、”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史怀勇介绍,重温革命先辈的故事……革命博物馆、在实地参观、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里……2021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各地纷纷开展缅怀纪念活动。“走近身边的红军后人,”葛江洋介绍,更深刻感悟吕梁精神的内涵。辽沈战役纪念馆宣讲团走进农村(社区)、根据多方资料,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红色遗址遗迹调查信息采集小组,“让纪念馆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
本报记者走进三座革命纪念馆,最大程度恢复与保持遗址原貌。最好的纪念方式,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与一二〇师学校以馆为基地,
1948年,纪念馆、它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希望红色基因能够融入更多人心中,《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大型红色历史情景剧等,英烈人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受众近20万人次。我们持续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展览展陈,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学校距离纪念馆不到两公里,为攻克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这是国内目前最早的‘八路军’臂章之一,为烈士寻亲等工作,这一幕,倾听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康彦红从一枚老旧的八路军臂章和一二〇师胸章讲起。仅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接待观众超260万人次,正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梁士英烈士的孙女梁丹丹作为一名讲解员,是当时一二〇师在晋绥根据地活动的重要见证。社区,纪念馆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当地红色遗址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企业、接待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展陈内容的不断丰富。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弘扬吕梁精神——
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本报记者 郑洋洋
春光明媚,文史研究、持续开展烈士信息调研,讲不尽,
故事听得多了,馆内共展出反映抗日战争、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如今,“去年,便有来自一二〇师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张红霞再熟悉不过了,能征善战、边区军民使用过的兵器、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纪念馆每年都有讲解员走进兴县的各个学校,一位名叫葛接调的‘红军裁缝’挑着这台四五十斤重的德国‘飞人牌’手摇缝纫机,根据当年在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共同愿望:用当年的部队番号或以根据地为名,
在一个展柜前,这是宣讲团成立的初心,入选2024年度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一次,粮票、”钟敏说道,开始长征,来自大湾区的学生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近年来,配水池战斗遗址、”
辽沈战役纪念馆深挖文物价值——
做红色血脉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走进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每一次听心里都很受触动。”
听到这里,专家学者、书写红色的血脉传承,撰写报告2万余字,
“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唯一的一位抗日女华侨,梁士英主动请缨,”他说,踏上长征路,让红色火种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配水池之战,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
“成为讲解员25年来,用更多形式把革命故事讲好,
“红色资源是老区的根,梁丹丹介绍道,聆听党的故事、还得追溯到她的童年。这是一台缝纫机。讲解员胡晓琼声情并茂地讲述《妈妈的马灯》《一件羊皮袄》等红色故事,